越安撫越崩潰?爸媽的3個NG行為,可能讓孩子情緒更失控!

當孩子做錯事開始哭鬧時,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?這個反應決定了整個事件的走向,能否有效處理孩子的情緒,也會影響親子關係與孩子的情緒發展。
教養現場沒有完美,但有意識的回應可以減少傷害。以下三種常見的NG反應,很多爸媽都不小心踩過雷——一起來看看,你是否也曾不小心說過?
NG反應1:情緒爆炸時講道理
當孩子情緒高漲時,有些爸媽可能會想趁機教育,試著用講道理的方式讓孩子明白錯誤。不過,一不小心,孩子可能會覺得父母在責備自己,反而情緒更加激動,什麼都聽不進去,親子溝通失效,也錯失真正的教育時機。
NG反應2:用錯誤的語言
「你這樣很丟臉,大家都在看你!」
「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都不會這樣!」
「不乖的孩子沒有人喜歡!」
「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了!」
當孩子哭鬧讓父母感到尷尬或不耐煩時,難免會脫口而出帶有指責和否定的話語。
這些話對自尊心強、或較敏感的孩子而言,會造成挫折感,溝通變得更困難。
閱讀延伸>>>>3 歲後愛頂嘴?看見背後原因,4招接住孩子壞情緒!

NG反應3:覺得孩子情緒「太小題大作」
有些爸媽會認為孩子情緒反應過度,是「無理取鬧」或「太小題大作」。 例如:
「這有什麼好哭的?」
「你就是太敏感了!」
「這麼小的事情也要哭?」
有些爸媽選擇忽視或否定孩子的感受,甚至希望孩子「堅強一點」。 但當孩子經常覺得情緒被否定,容易開始壓抑自己,不知道如何健康地調節和表達情緒。
閱讀延伸>>>>3-8歲一挫折就大爆炸?爸媽用這3步驟穩住孩子情緒!
情緒教育從以身作則開始
要避免以上NG反應,父母首先需要調整對孩子情緒的認知。孩子的情緒不是負面行為,而是內心世界的真實反映。他們需要的不是「不能有情緒」,而是學會「如何處理情緒」。
父母的角色不只是糾察隊,更是教練——引導孩子理解、表達並調節情緒。情緒教育與行為教育應分開進行:先處理情緒,等孩子冷靜後,再進行溝通與引導。記住,「先情緒,後道理」是親子教養的黃金法則。
幫助孩子識別並命名情緒,是情緒調節的基礎。接納孩子的感受,讓他們有機會表達不滿,例如:「我看到你很難過,願意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嗎?」先理解,再引導他們學習適當的表達方式。
同時,避免否定孩子本身,例如:「我看到你有情緒反應,我知道我們都會有情緒,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。」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處理情緒,不要急於求成。
當然,爸媽也要以身作則,成為孩子的情緒榜樣,示範如何健康地面對與處理情緒。每一次情緒波動,都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與成長的機會。
看51Talk真實用戶見證分享>>>>越開口越進步!外師三年一對一線上學習,小二英文進步超有感-真實用戶專訪
立即領取>>兒童線上1對1英文體驗課,完成體驗限時送【24堂自然發音動畫課】!
立即申請-免費兒童英文體驗組合
讓孩子快樂學習,勇敢開口,擁有與世界對話的能力!
